这天是个周末,天气有点闷热。下午四点的样子,家住樊城东风路229号77岁的王幼民午睡后起床洗脸,揉了揉疼痛的大腿。然后,老王去准备晚上的清汤营业。儿子看客人还没来,就在街对面与街坊斗上几盘“地主”。上午,附近街坊住的老街区拆迁,给送来了老房子上的木料,老王给劈好了码放整齐。 两个月前,襄阳有名的大华酒楼陈经理,邀请他去位于火巷口的酒楼展示传统饮食。大华酒楼也是歇业了十多年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酒楼重新开业后,需要像老王那样的襄阳传统饮食来展示。每天早晨,老王和二个女儿差不多6点20分左右就要开始经营,三人忙乎到上午十点才能结束上午的经营回家休息。下午老王在自家老店里,帮助老伴续小芳和儿子打理。二个女儿则继续在大华经营。 老王说,大华那里的清汤等一天可以买上500元的毛收入。同去大华的还有卖胡辣汤的老李。老李家解放前是开家庭制醋作坊的,解放后,招工进市食品厂工作。老李得糊辣汤真传后,开店渐渐做出了名气。 “清汤王”从老王的父亲王金山算起,已逾百年。它立足于樊城老街巷,经王家真材实料调理,味道鲜美,价格公道,老少无欺,成为襄、樊二城百姓喜爱的传统美食。襄阳文化名人陈家驹、李治和,以及《今日播报》、《襄阳晚报》、《魅力襄阳》、《主流》等媒体都大力宣传过“清汤王”。附近街区的同时代的白家饺子等还在经营,老街里尚能见到樊城薄刀、炒胡饽、清蒸牛肉等的身影。但传统的风箱甜酒、郑家馅饼、鸡头煲等已消失多年。他跟开传统饮食店的安启斌、白崇喜等都是老朋友了,闲暇时,几个老哥们还聚在一起喝上几盅。老王家的清汤挑子在王家呆的有90年,清汤铁锅也有70年了,按标准都是文物了。当年,老王的父亲王金山一手好漆艺身手,经常用桐油将清汤挑子漆得发红发亮,油光照人。 东风路也属老街十八巷拆迁的范围。只是相邻的梯子口是一期拆迁,老王家的居住范围内是二期,按现在的进度,拆迁估计最快明年才会启动。老王家现在居住的三层楼房是1992年盖的私房,距今才二十年光景。儿子、儿媳一家无房,跟老王老两口同住。以后,老王家要住高楼了,这老店还得另外找门面。 在大华那,老王一家每天准备的清汤都能全部卖完。大女儿还同时卖家常臊子面,也很受食客欢迎。她手脚利索,快人快语,包清汤就像一台机器那样麻利。八十年代初,市里饮食服务公司来找老王,非要把大女儿招工到劳动街国营清汤馆工作。因王家老店人手忙不过来,老王硬是没答应。 孙子当兵复员后,拿了复员费,一直没找到正式的工作。有时间了,孙子会在老店帮下忙,大部分时间在外面找工作。大外孙女大学毕业后,在一所学校当舞蹈老师。现在,算孙子辈暂时还没人传承传统的饮食技艺。 一个来自襄阳城的中年食客经常在老店喝清汤。有一次,他跟老王闲谈,说想把自己的房子佃给老王家开清汤馆,襄阳喜爱喝清汤的人就方便了。这正合一直苦于想在襄阳开分店、而找不到房子的老王心意。房子就在襄阳鼓楼巷内,人员流动大,经营条件好。老王与对方约好了看房子的时间,准备近日敲定此事。想在襄阳店除经营清汤外,还卖风箱甜酒、糯米粽糕、樊城薄刀等传统食品。 老王打算一家开三店。老伴、儿子、儿媳在老店经营,老王、小女儿、小女婿打理襄阳店,大女儿、大女婿经营大华店的清汤生意。一家两代都有忙的,都有赚的。 老王说,他现在年岁已高,还每天忙乎,都是因为自己身体好。老王卖清汤一辈子了,虽然每天都是站立,但腿脚一直很麻利,没有得过静脉曲张等职业病,高血压、心脏病等也与他无缘。再一个是给儿女们帮忙。老王说,他会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近来,他最操心的事,是在孙子辈里,要尽快物色一个喜爱传承家族传统饮食的人。 老王约摸着,等襄阳店这段时间开业了,就备点好酒,支个体面的场,请陈家驹、李治和等那几个老文化人好好喝上一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