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人是如何敬逝者的 这个帖子合计很久才贴上来,怕有人想的多,但感觉这也是一种文化、一种记录,就斗胆发上来,有忌讳者请谅解。 在山西,老人病重期间,子女将“寿材”(棺材)、“寿衣”(装老衣服)准备齐全。在病人弥留之际,穿好寿衣,抬到外屋地中间搭好的木板床上,子女守在身边为其送终。咽气后,脸蒙烧纸,将小碟压在胸前,口内放上“压口钱”,双脚绑上麻绳或红线。死者头顶点“长明灯”,灵床前设供,上摆供菜馒头,床前置瓦盆,烧纸箔。死者子女穿白孝服、系孝带、戴孝帽,接着到各亲友家去送信“报丧”。一般情况下,亡人停放3-7天。有钱人家搭经棚,挂“经图”,请僧道在灵前唪经,但基本上是请乐队敲打2天。准备各种“纸活”(花卉、家具、人、马等)为丧者殉葬。出殡时,抬棺材人数不等,一般16~32人,仪仗用品,仪仗队大小,形式繁简因家庭经济状况和本人地位而异。出殡途中举行“路祭”,边走边撒“纸钱”(称买路钱)。安葬后,烧掉亡人用过的枕头和衣物及各种“纸活”,请“阴阳先生”“画符”、撒五谷粮“靖宅”。葬后3日“圆坟”,之后每7天去坟前绕纸设祭1次,连续7次称“烧七”,其中“五七”比较隆重。再后“烧百日”、“烧周年”(共3次)。
3年后每届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去坟前祭扫志哀。夫妻先去一人的,寄葬一处,等另一方去世后,挖出前者,装殓小盒,一起合葬。
本组片拍摄于平遥古城,我凑巧拍摄的这组片子家族势力很大,仪仗就是32台,且是夫妻合葬,打幡的也很多。
出殡的司仪,俗称大总管。
出殡途中,棺木是不能着地的,用木杆支撑休息一会。
从车队就能看出逝者的家族庞大。
出钱雇佣的抬寿材和打幡的人。
这就是抬着早逝的另一方的“小材”
由于下雨,祭祀用品用塑料布遮挡上了。
现代乐队开道
古新结合,车辆开道
又一位老者离开了这座古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