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我和我的同事们相约,结伴前往黔北地区,一是探访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足迹,二是在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来一次“洗肺”之旅。我们旅行的首站便是—--丙安古镇。
丙安古镇距赤水市区25公里,历来为川南入黔古道上的重要场镇,也是商家云集之地。当我们抵达丙安时,已是傍晚时分,隔江远眺,古镇若影若现,矗立在赤水河畔的一块硕大的礁盘上,背倚青山,三面环水.砌石为门,垒石为墙,依山而建木质悬空吊脚楼,历经百年风霜,仍然稳如磐石。
此刻,大家激动起来,渴望揭开那神秘的面纱,纷纷拿出相机、手机隔江拍照,把一路旅途的劳累统统忘掉。 晚餐过后,天已黑尽,探访古镇的激情催促着我们加快脚步向古镇走去。 丙安古镇水陆交通便捷,原始生态完整,周边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古镇建于赤水河畔陡峭的危岩之上,由于独特的地理风貌,一条铁索桥将赤水河两岸连接起来,把不同的文化交织在一起,一边是现代化的游客中心和全新的小镇,另一边是古朴的小镇,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丙安古镇不仅风景别致,而且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墨客专寻而来,为丙安古镇撰文赋诗,丰富了古镇的文化内涵。如清代陈熙晋的夜宿丙安写下的“树杪炊烟夕照收,无端风雨落床头。客心摇曳青灯里,一夜滩声撼小楼”流传至今。
我们晃晃悠悠地从吊桥越过赤水河,踩着带有青苔的石阶进入古镇山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街上的木板墙,像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这里的旧屋、旧瓦、旧墙飞檐中,透着历史的沧桑。走到一条街的拐角处,一户人家透出的灯光,照在街对面的门楣上,一块“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格外醒目。1935年1月红军四渡赤水时,红一军团第二师和师团部曾在丙安扎营,保证红军顺利一渡赤水,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
由于天色已晚,古镇上已没有白天那种熙熙攘攘场面,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只有很少的游客像我们一样行走在古镇的小街上,悠闲地四处张望,仿佛在寻找着什么;此时的古镇,绝大多数的商铺已关门歇息,只有几家餐馆仍支着火炉,灶上煮着第二天将要出售的筒笋等颇具当地特色的食材;在古镇的山门下,一个男孩正在舂辣椒,呛鼻的味道使人透不过气来,不知他们天天如此劳作,是否也和我们一样能感觉的呛人;从一间透着灯光的房门望去,爱好麻将、扑克牌的牌友正在切磋,和城里的人一样,这也是小镇的一种休闲方式。 过去的赤水交通不发达,船只是主要的运输工具,川流不息的船只行驶在赤水河上,丙安就成了一个水码头,从古镇老宅精致的木雕窗栏和门楣,可以想象昔日丙安的热闹和繁荣。如今虽然公路已四通八达,货物运输绝大多数已走旱路,但仍有少量的货物通过赤水河进行运输,时常也能听见轮船汽笛的鸣叫,看见装载着满满货物轮船行走在赤水河上,但在丙安已不做停留,遗留下来的码头已经废弃。 当我们走出古镇再次踏上吊桥,虽然黑黑的夜里看不清赤水河,但脚下哗哗的流水声告诉我们,它将一如既往向前奔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