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第六届**人像十杰阿音摄影作品
阿音相关资料:蒙古族摄影师,阿音有个汉族名字,叫染金财,内蒙古兴安盟人。曾在锡盟的东乌旗开过照相馆。 这个蒙古族的摄影者给自己的同胞拍摄黑白肖像,同时也记录下来同胞们身后那些渐渐远行的风景。他做到了。一个人在零下30度的草原上拍摄,像一位孤独的苦行僧,但也用他的执著在诠释出何为守土有责。
作品内容:(**游牧蒙古人纪实---在世界舞台上弘扬、传播博大的**蒙古族游 牧文化;呼吁逐渐消失的游牧蒙古人传统生活和展示今日的发展生活;)1998年至2008 年,整整十年时间,蒙古族摄影师阿音,都在全心全意做着一件事——寻找**游牧蒙 古人 60年的生存之路,用肖像艺术书写本民族人文历史。这十年贯穿着一组数字:投 入家资,拍摄二十多万张传统底片,搜集几百万字文字资料,凝结成即将消逝的游牧民 族的生活图景。 1970生人阿音,1990年端起相机自学摄影,最初是为了生存,后来,良好的摄影禀 赋、对艺术的热爱,牵引着他步入摄影艺术殿堂。结果,近二十年浸淫纪实摄影,如醉 如痴,不能自拔。 1998年,已经汉化了的阿音,从科尔沁草原搬迁到乌珠穆沁草原,后者是**最后 的游牧蒙古人的生存地。17世纪中叶以来,乌珠穆沁人就一直活动生息在这里。他们是 **草原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最后的传承者、守护者。他们传承沿袭了游牧文化 ,一年四季游牧于山峦、原野、河畔,与大自然真诚对话,与牛马骆驼羊朝夕相处。从 生产方式到生活习惯,他们都惊人地保留着传统的民族特色。阿音被这种原汁原味的蒙 古游牧文化吸引着、感动着。于是,1998年至 2003年,在用纪实摄影记录牧民生活全 场景的同时,阿音用蒙古文记录着游牧蒙古人的历史、习俗、生存状态,共编撰26本书。 这个撰写的过程,使阿音通里彻外深刻接受了蒙古游牧文化的洗礼。作为一个蒙古 人的后裔,对草原、牧民、游牧文化天然的血浓于水的情感,促使他跪拜在这方母土上 ,要为如父如母如兄如妹的牧民们尽一份赤子之责。于是,2003年至2008年,透过阿音 的纪实摄影作品,历史感和责任感扑面而来,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伴随着时代的变迁 ,游牧蒙古人祖祖辈辈传承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消逝;草原生态的日益恶化,使经典的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壮景淡出历史;千百年来纯净而安逸的草 原喧闹了,蒙古牧人躁动了,传统的游牧方式即将消亡了…… 用五年时间吸收蒙古文化养分,用五年时间通过镜头记录历史,厚积十年,阿音的 《**游牧蒙古人》系列作品喷薄而出,她集中反映了建国以来,游牧蒙古人的经济、 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其中,《蒙古包》、《蒙古女人》、《蒙古马》、《游 牧》、《生存地》、《搏克》等十大类型,都深深烙印着“阿音风格”,携卷着草原游 牧文化气息,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
阿音简历
1970年生于**内蒙古,现为自由摄影师,**摄影家协会会员 1990年自学摄影 1992年自学获得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大专学历 1992年内蒙古乌兰浩特市《情系草原》个人展览 1994年内蒙古科右中旗《科尔沁草原希望工程》个人展览 1996年内蒙古师范学院《科尔沁草原希望工程》个人展览 1999—2003年用蒙古文采写、编辑26本关于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图书 2001年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草原·哭泣》个人展览 2004年内蒙古美术馆《搏克2048》个人展览 2005年内蒙古大学《阿吉乃800》个人展览 2005年出版《搏克2048—阿音纪实摄影集》 2005年出版《游牧圣地乌珠穆沁—阿音纪实文学集》(蒙古文版) 2005年获内蒙古20届全区摄影展金奖 2005年被选为内蒙古十佳摄影家 2006年出版《阿吉乃800—阿音纪实摄影集》 2006年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奖 2006年获内蒙古摄影最高奖—金鹰奖 2007年获**22届**摄影艺术展金奖 2007年获《信合杯》**摄影比赛金奖 2007年获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所有之路》大奖 2007年《游牧》系列在美国洛杉矶、华盛顿、圣塔菲、旧金山展览 200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考克隆艺术学院、洛杉矶艺术中心大学讲座 2007年获内蒙古摄影特殊贡献奖 2007年曾被《大众摄影》杂志评为**十大摄影人物 2008年《游牧》系列在联合国总部展览 2008年美国国家地理协会摄制《游牧文化记录者阿音》人物访谈电视节目 2008年10月—2009年3月《**游牧蒙古人》专题个展在美国纽约鲁宾博物馆展览 2008年《游牧》系列获29届FIAP黑白摄影两年展斯洛伐克摄影艺术中心奖 2008年《生存地》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14 14:06:0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