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阮义忠: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的木匠人家。台湾当代著名摄影家,是少数被选入美国权威的《当代摄影家》一书的华人摄影家之一。在几十年的摄影生涯中,他一直坚持人文主义的温暖视角,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和洞察 ...
阮义忠:195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的木匠人家。台湾当代著名摄影家,是少数被选入美国权威的《当代摄影家》一书的华人摄影家之一。在几十年的摄影生涯中,他一直坚持人文主义的温暖视角,以超乎寻常的热情和洞察力,专注地用镜头记录台湾的社会现象。
阮义忠是很多摄影人心目中的“教父”,今天借着草场地摄影季的光终于一睹教父真容,他将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二楼图书馆举行“人与土地”讲座,“教父”看起来就像个普通的叔叔,非常的和蔼可亲,在讲座开始之前,由于麦克风的问题,他还和我们开起玩笑,问我们有没有觉得麦克风没有声音,我们都摇头说没有,他风趣地说“难怪我觉得越讲越吃力,看样子,接下来就要靠我的丹田来和你们沟通啦!”我们都笑了,气氛很愉悦。![]()
阮义忠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与钢笔画,直到高中毕业的时候,他说自己差不多读完了小镇里所有的书,他用所有他可以省下的钱都留着买书,说到为什么他这么拼命读书,他说因为那时他的想法是要成为一个知识分子,那时人人都需要工作,他生长在农村,从小与土地结缘,但他并不想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那时的土地对他来说是他最不想要产生关系的对象,当他面临高考的时候,他知道他的学生生涯结束了,需要一提的是,前面他所说的书都是课外书,各种文学书、小说、剧本他都看,唯独不看刻板的教科书,于是在高中毕业之后,阮义忠就在台北找了一份工作,在当时台湾知名的青年杂志《幼狮文艺》担任编辑,在那时他发表了大量的杂志插图,最早他受到文学和绘画的影响,所以他的插画很有有线条感与节奏感,虽然绘画并没有受到严格的学院训练,但凭着自己的天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台湾,如果没有考上大学,20岁的青年都要立刻去服3年的兵役,工作一年后,阮义忠便开始了军中的生活,在服役期间,他依旧通过通讯发表了大量的诗及小说,并做了一系列海外中国画家通讯访问,文字与图画是当时阮义忠的全部,直到退伍时,他也并没有接触到相机,但这时的他已经有改变自己现状的想法了。
退伍后,他在一份报纸上看到知名杂志《汉生杂志》当时是英文版《echo》刊登的招聘艺术编辑的启事,便带着自己的画稿去应征,没想到《echo》的老板黄永松对于他的到来非常开心,并没有问其他的的话,就告诉可以择日来上班了,并将阮义忠送到门口,站在门口黄永松问到"阮先生,你用的是什么相机?”阮义忠并没有想到这里的艺术编辑还需要会拍照,他坦白的说自己并不会拍照,接着他看着黄永松的由红变绿,又在几秒之后恢复正常,说了一句之后影响他一生的话,他说:“没关系,凭你的条件,只要多走、多看、多拍,很快就会上路。”这句话之后频频在阮义忠的课堂上出现,他将他当做座右铭,并教育着自己的学生。![]()
从此以后,他开始和相机结缘,公司给了他一台相机,只告诉他底片怎么装,光圈怎么调,焦距怎么对,他站在台北的老街万华街上,看着人来人往,忽然觉得无比羞愧,无地自容,他觉得以前的自己可以将所有所看到的都可以在自己的小说中、绘画中体现,从来没有认真体会过他看到的东西是活生生的并不是死板的画面和景象,他站在街道中心,心里感慨万千,他感到自己头上阵阵的冷汗流下来,流到自己的眼睛里,眼睛被辣的生疼,这次深刻地羞愧的体验,让他有一种顿悟,让他急剧改变。当他拿起相机,跟他毫无关系的人,他所认为的平凡人物他曾经视而不见的平凡人物给与他信任与包容,他被这种尊重所感动,至今他仍感激着那些他镜头下的人,他说自己的作品之所以总是充满了温情,镜头下这些可爱的人们应该首居其功,任何一位摄影家创作者都只有50%的功劳,另外50%的功劳应该属于镜头前面的人们,他们是他的老师。![]()
这一刻,成为了他人生的分水岭。从文学、绘画到现在的拥抱摄影,尽管如果要将所有的文学艺术排名,摄影是属于最后,但他仍然选择拥抱它,它已经成为他生活、兴趣、理想甚至宗教,在他的心里,摄影成为了自己的信念,传达着他的思想他的生活观。
《人与土地》是阮义忠先生最有影响的作品系列之一。这部作品既是奠定阮氏影像风格之作,也是阮义忠带有自传性的一部作品。从《人与土地》之后,在朴素、踏实的温情中隐含着的那种弥散不去的乡愁,就一直贯穿始终,形成了个人风格的台湾影像。这些影像在经历岁月考验之后,成为台湾社会风貌的经典缩影,也以其独特的岛屿文化品性成为当代摄影史重要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