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吾城吾乡”后记之优秀作品解读
责任编辑: 飘渺一叶
  • 第八届“吾城吾乡”后记之优秀作品解读

    发布者: 恩恩撒哈拉  发表于 2013-10-22 15:28 分类:摄影展览 查看: 9706 

    摘要: 第八届“吾城吾乡”后记之优秀作品解读 一年一度的深圳“吾城吾乡摄影年展,在市委宣传部、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鼎力支持下,已连续举办八届,已成为深圳本土力量共同打造的一个越来越具影响力的品牌摄影赛 ...

      第八届吾城吾乡后记之优秀作品解读

 

一年一度的深圳“吾城吾乡摄影年展,在市委宣传部、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鼎力支持下,已连续举办八届,已成为深圳本土力量共同打造的一个越来越具影响力的品牌摄影赛事,本届展出全市20位摄影师的210幅作品,显示出深圳摄影的一个重要发展迹象,那就是,摄影的社会性、人文性和艺术性,正在成为深圳摄影的主流价值观。

 

吾城吾乡摄影年展从创办伊始,就标榜观照人文的纪实摄影,旨在为深圳这座我们寄居的城市,也为寄居于斯的芸芸众生,建立一份编年史式的影像文献。但是,好的摄影毕竟不同于普通的档案,好的摄影和好的摄影展不仅反映、折射、记录现实,还具有观察的锐度和情感的热度。就是说,一个好摄影作品,或一个好影展,不仅呈现给观者现实的存在,它本身还带着思考,并启发观者思考。

 

     本届年展,入选的作品共13组。其中绝大多数作者都表现出明确的主体意识,带着不同程度的思想性。他们思考城市的发展,也反思城市的损失;赞美自然之美,也哀痛环境之殇;怀抱希望,也不免失落;欣喜中有忧伤,疏离中有眷恋,迷茫中有执着,表露出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索与复杂情感。也许并非巧合的是,13组作品中有6组自然而然地构成了两两对照或映衬:《新特区拓荒牛》和《前海渔民》,两者不约而同拍摄前海题材,一个关注未来,一个关注过去,一个满怀憧憬,一个旧情依依,两个不同的关注合在一起,完善了我们对前海开发的认识。《华强北阵痛》和《华强北的潮州商贩》拍一个地点,前者拍全景,后者拍人物特写,形成互补。《未完待续》和《远方》,虽不是拍同一题材,却有一种情绪上的共鸣,强烈地表达出深圳人群中普遍存在的飘泊感与挥之不去的心灵的怅惘。13组作品以或异或同的观点和情愫,让我们审视真实的城市和城市里真实的人生。

 

《梧桐山上的老人院》(摄影:王凡)

深圳东部盐田港对面的山顶上,绿树掩映着一片淡黄色的建筑。那是一家养老院,由香港赛马会出资建成。

据院长莫女士介绍,这里生活着135位老人,超过百分之六十的老人都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年龄最大的一位婆婆已是有104岁高龄。这里环境宜人,专业化服务及医疗康复条件在国内均为上乘。

中国是世界上老龄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实行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养老院也许会成为中国老人养老的一个重要选择。

由于深圳城市的移民特性,这家养老院的老人们来自全国各地,口音也各不相同。他们退休前的身份也涵盖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有国家干部,企业老板,医生,大学教授,中学老师,劳动模范,抗战老兵,华侨,海员,码头工人等等。

老人们大多都不拒绝和记者交流,并且愿意讲述年轻时的故事。在和他们的交谈中能感觉出来,内心的孤独感几乎困扰着每一个老年人。

 

《深圳自然故事》摄影:南兆旭 王标 王炳 李成 田穗兴吴健梅 严莹)共计40

慢慢旋转地球仪,你会发现,深圳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北纬22°,在同样的纬度上,是荒凉的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

紧贴着北回归线的深圳,地理上应该属于热带,从理论上讲,受热带高压脊下沉的影响,深圳应该也同样干燥,是一片荒漠。幸运的是,造物主在这里“划了一个圈”, 就像这个城市在行政上是“经济特区”一样,它有自己的“小气候”:深圳夹在广袤的陆地与浩瀚的南中国海之间,不仅有着丰富多变的山海地貌,同时,每年夏季,由南向北的季候风走过漫长的海路,挟带着丰盛的水分,登陆时在沿海地带落下大量雨水——年平均降雨量达到1933.3毫米。雨水充足让深圳成为四季常青,万物茂盛的生态福地。

    在中国内地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里,深圳是唯一一个背山面海的城市,也是唯一一个在一小时车程内就可以到达中国最美海岸线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生长着600岁的古榕树,飞翔着300多种候鸟和留鸟,有灵长物猕猴称霸的孤岛,有全球唯一一个位于市中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季常青的山野,开放着2000多种野花,碧蓝的大亚湾和大鹏湾,繁衍着80多种珊瑚,整个中国六分之一的蝴蝶品种,十分之一的蜻蜓品种都可以在这个城市里发现……

    一个城市的记忆不仅仅蕴含在年代久远的建筑、博物馆的展品、档案馆的文件、史学家的著作中,同时还蕴含在山岭、河流、海洋、田野、动物与植物当中,一株曾经遍布山野如今成了珍稀植物的树,一只曾经年年到来如今再没有露面的候鸟,一条曾经清澈如今浑浊腥臭的河流,给我们讲述的历史,更生动,更接近真相。

 

《前海新特区拓荒牛》(摄影:成江 兰军)

前海——深圳特区里的“新特区”。现在为一片空地,未来30年,将会成为华南乃至国家的金融中心。如今,前海的第一批建设者已经在此扎营,拉开深圳未来的序幕。

 

《未完待续》(摄影:李政德)

我一直觉得拍照和人生是同步的。

好比每天的呼吸,相机已经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

我流浪过三个城市,在深圳逗留的时间最长。8个年头的生活,习惯每天出门都带着相机。可能忘记带钱包、公交卡,相机却永远不会忘。它是我的一面镜子,照见别人的同时也照见自己的变化。

在这个星球上,也许这是唯一一个年龄比我小的城市。在我眼中深圳是一座天空之城,一直是熟悉又陌生的异乡。年华在此地一点一滴地逝去,没有磨损我对她的兴趣,也没有增加更多的依恋。她就像一个巨大的空壳,人们在里面不停地填进大同小异的欲望。我看见那么多和她血肉相关的故事片段,但自己却像离地三尺般梦游在她的巨大膨胀里。

那些角落里我凝视过的痕迹,在快门声中一笔勾销。重返故地,又是一层轻薄的印记在覆盖在蔓延。

 

《华强北的潮州商贩》(摄影:叶佳宾)

25岁的阿楷与21岁的阿炜是来自汕头的两位合伙人,初中毕业后,他们带着父母给的25万元现金,来到深圳华强北电子大市场经营一间手机批发档位。店里还有几个雇员,都是潮汕的亲戚朋友。他们每天上午开档,对账、进货、发货,一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休息,每天交往的都是手机商贩和客户,在这种生意中坚守着对成功的梦想。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