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424|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国版画下的大清帝国 [复制链接]

Rank: 2

最后登录
2006-9-19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9
精华
0
主题
5
帖子
173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26 16:41:00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西直门外

18世纪末到过北京的英国人都还承认: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到达**,他们获悉北京人口数是300万,光是都城(鞑靼城)就有14平方英里,紫禁城面积也超过了1平方英里,比当时刚刚扩建的伦敦城还要大三分之一,是18世纪世界最大城市,伦敦的城市规模,无法和北京相比。

  清代北京城的西面,共有阜成门、西直门、西便门、广安门四座西门,西直门处于西北,马嘎尔尼一行的使节们经此门到圆明园。北京城墙拆光了,西洋画的笔触,写实的风格供我们遥想当年。城门有些失真,不该高耸如宝塔。资料说威廉-亚历山大是1799年在英国完成这幅画的,可能是丢了素描稿,凭印象画的。他把**的建筑夸大得高大以符合英国人的想象。这幅水彩画的原作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清代的北京,仍然是一个水源比较充沛的城市。玉泉河自西注入护城河,贯通城内宫中的积水潭、北海、中海、南海。当时的北京虽不象南京、扬州、苏杭等江南城市般“秦淮风月”,但不致如日后干枯得河底朝天,偶尔也能看见城下扬帆飘动,舟楫往返。

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19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5-20
精华
0
主题
0
帖子
71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26#
发表于 2006-5-27 10:53:00 |只看该作者

???

叹一声啊

Rank: 2

最后登录
2017-5-11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1-21
精华
0
主题
3
帖子
155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25#
发表于 2006-5-26 17:58:00 |只看该作者

记录一个王朝从衰弱到灭亡的过程

Rank: 2

最后登录
2008-11-3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16
精华
44
主题
63
帖子
464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24#
发表于 2006-5-26 17:18:00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的一贴

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1-5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5-12
精华
0
主题
1
帖子
38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23#
发表于 2006-5-26 17:08:00 |只看该作者

玫瑰有约—— 棚拍模特凌宝

好看,别有一番滋味呀

Rank: 2

最后登录
2006-9-19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9
精华
0
主题
5
帖子
173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22#
发表于 2006-5-26 17:00:00 |只看该作者

Rank: 2

最后登录
2006-9-19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9
精华
0
主题
5
帖子
173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21#
发表于 2006-5-26 17:00:00 |只看该作者

没落的南京

朱明王朝发祥于江淮,建都在南京,算是南方政权。南方政权统一**,历史上并不多见。燕王朱棣篡位后把都城迁往北京,但是南京的陪都地位还在,设有六部。明朝的南京,是**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仍然保持了繁荣。但清朝的南京,陪都六部被撤消,“南京”被更名为“江宁”。开国初期的满族统治者力戒腐败,保持北方人的朴素生活。他们敌视城市生活,禁止在歌舞宴饮,还用“文字狱”等手段,抑制江南士大夫的雅集结社活动,百般压榨,将南方财富北调京城。从此,南京失去了财富和活力,再也不能成为**城市生活的表率。

  1788年,英国历史学家吉本写了《罗马帝国衰亡史》,描写盛极一时的罗马,极尽奢华的城市。英国早期的汉学家之一的德庇时爵士认为:罗马的情景,南京也发生过。用罗马的灭亡,来关照南京的衰落,就使得我们获得了另一种眼光。南京的衰败,是所谓的“失落的文明”。农业民族创造的城市文明,常常被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的落后文明所征服。

  此画描写的正是鸦片战争前萧条的南京。画面凄惨,僧人引领着吹鼓手们,侍女们素衣孝服裹身,紧随的脚夫们抬着棺木,确乎是一场出殡。画面地点应是在西城三山门(今水西门)附近。画面右处露出城南一角,是原来南京城外最繁华地带,所谓“乌衣巷”的所在,现在全都颓然废弃,河道中空有几支农船载货入城。少了香火的寺塔,兀自一根根地竖立着,等待着倒塌的那一日。

Rank: 2

最后登录
2006-9-19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9
精华
0
主题
5
帖子
173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20#
发表于 2006-5-26 17:00:00 |只看该作者
没落的南京

Rank: 2

最后登录
2006-9-19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9
精华
0
主题
5
帖子
173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19#
发表于 2006-5-26 16:59:00 |只看该作者

大运河旁

乾隆皇帝允许英国使节们从大运河返回南方,是一件很不容易的决定。让英国人沿途经过直隶、山东、江苏和浙江,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把大清帝国的腹地,它的肝腑内脏全部袒露给外国人看。马嘎尔尼使团在**的时候,正是龚自珍揭露的“戮心的盛世”,外表虽然光亮,内囊却已腐朽,很不耐看。有学者常说乾隆保守,从这点上来说他并不是一个缺乏自信的“闭关主义”者。他很开放,愿意把“康乾盛世”展示给英国人。只是乾隆老而无知,他忘记运河上通常不是皇帝多次“南巡”的辉煌样子。当年沿河官员多方搜刮,百般粉饰,才造出沿河的歌舞升平。到1793年,清朝内部已经腐坏,运河上民众的贫困状况化再多的钱也难以遮盖。

  由于和**通使的失败,没有获得通商口岸,没有能够公使驻京,马嘎尔尼勋爵回国后承受了很大压力。英国报纸和宫廷对国王乔治三世花了这么一笔巨款而毫无所获大为不满。马嘎尔尼闷闷不乐,一直不愿公开他的日记(日记迄今还未出版)。无法交代,只能让他的副手斯当东出面,拖到1797年才完成了一本《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然而“纪实”并不实:斯当东把事情的真相装饰了一番,使它显得更为得体,并不时让古老**保留传说中的某些特点。“纪实”为了不让英国民众失望,还是趋附了欧洲崇拜**的风气,美化了大清国。里面放了不少官样文章。这书在英国广泛流行,被翻译成多种欧洲文字。书中对清朝官员的腐败,对民间的疾苦已经作了不少掩饰。这些掩饰是必要的:为了不让崇拜**的欧洲读者过于失望,有必要为**维持一个古老文明的形象;他们也要让决定遣使的乔治三世有所宽慰,即使没有达成目的,到底不虚此行,看到不少好东西,英王英明等等。

  画面表现的是在大运河中牵引英使船只的纤夫们:在营兵火枪手的押解下,在运河边的饭摊上席地而坐,吃几碗稀饭而已,连咸菜也没有。有几段运河水道,民工们实在拉不动船,比步行还慢。英国使节们要求上岸,减轻吃重,兼着也散散步。这样,威廉-亚历山大才画到了一些岸上的情景,差不多已经是一幅乾隆版的《流民图》了。

这种情景和耶酥会士传到欧洲的风清月明景象很不一样。马嘎尔尼失望之余,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到:“**人枉为孔子的信徒,他们在本质上同西方人一样,并具有相同的弱点。”
马嘎尔尼使团来北京受到皇上的冷遇,回去后说:来的时候象乞丐,到北京象囚徒,回家路上象流浪汉。但大清国却让英国人垂延三尺

Rank: 2

最后登录
2006-9-19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9
精华
0
主题
5
帖子
173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18#
发表于 2006-5-26 16:58:00 |只看该作者

剃头摊子

剃头,在清代是一项重要的营生,一个大行业。清朝的男人在后脑勺留一条辫子,额头到头顶的半月形一大片地带是要整整齐齐地剃去的。19世纪的**还没有那么多男人过早谢顶,剃头摊的生意故而非常得好。

  清人的辫子,是19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奇观。在美国的广东华侨不剪辫子是因为害怕倘若剪了去,死后的灵魂就不认自己的躯体,不跟棺材回广东乡下老家了。

  然而,清初南方汉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头发,却拼死了多少条人命。意大利耶酥会士卫匡国(1614-1661)正在**,他以外来者的眼光,见证了江南民众是如何抵抗“剃发令”的。在著名的《鞑靼战记》中,他写到:满洲人未遇抵抗轻易地占领了杭州。但当他们宣布了剃发令之后,士兵和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城市,还打到了钱塘江,杀死了许多鞑靼人。江南人反清并不是为了拥戴和恢复明朝皇帝,而只是想按自己原来熟悉和热爱的方式生活下去,他指出了明末江南人反清的根本原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点击QQ群:229222477 中国影像网深圳群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