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422|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国版画下的大清帝国 [复制链接]

Rank: 2

最后登录
2006-9-19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9
精华
0
主题
5
帖子
173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26 16:41: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西直门外

18世纪末到过北京的英国人都还承认: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到达**,他们获悉北京人口数是300万,光是都城(鞑靼城)就有14平方英里,紫禁城面积也超过了1平方英里,比当时刚刚扩建的伦敦城还要大三分之一,是18世纪世界最大城市,伦敦的城市规模,无法和北京相比。

  清代北京城的西面,共有阜成门、西直门、西便门、广安门四座西门,西直门处于西北,马嘎尔尼一行的使节们经此门到圆明园。北京城墙拆光了,西洋画的笔触,写实的风格供我们遥想当年。城门有些失真,不该高耸如宝塔。资料说威廉-亚历山大是1799年在英国完成这幅画的,可能是丢了素描稿,凭印象画的。他把**的建筑夸大得高大以符合英国人的想象。这幅水彩画的原作收藏在大英博物馆。

  清代的北京,仍然是一个水源比较充沛的城市。玉泉河自西注入护城河,贯通城内宫中的积水潭、北海、中海、南海。当时的北京虽不象南京、扬州、苏杭等江南城市般“秦淮风月”,但不致如日后干枯得河底朝天,偶尔也能看见城下扬帆飘动,舟楫往返。

Rank: 2

最后登录
2006-9-19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9
精华
0
主题
5
帖子
173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2#
发表于 2006-5-26 16:41:00 |只看该作者
西直门外

Rank: 2

最后登录
2006-9-19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9
精华
0
主题
5
帖子
173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3#
发表于 2006-5-26 16:45:00 |只看该作者

正大光明殿

19世纪英国人印象最深刻的清朝宫殿,不是紫禁城里的太和殿,而是圆明园中的正大光明殿。1793年8月22日,马嘎尔尼勋爵一行获准进入圆明园的宏雅园,到9月2日离开,赴承德谒见乾隆皇帝,英国使节在这里住了十多天。在此期间他们在大学士和申的安排下参观了正大光明殿,并在殿中安装布置了从英国带来的仪器设备,等皇帝从承德避暑回京后观看。随团画师威廉-亚历山大画了题为“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的画,阿罗姆在作这幅画时作了些修改。

  圆明园是皇家禁苑,很少有文人墨客的题咏。**方面只有御准的宫廷画师绘过《圆明园图》,现在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正大光明殿消失后,这幅版画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记录。但是,英国人的画殿前都有柳树,按制度这是不可能的。看唐岱、沈源的《圆明园图》,殿前也无柳树,可见威廉-亚历山大的原作和阿罗姆的改作有失误。

英国人早知道清朝皇帝喜欢欧洲的“奇技淫巧”,便准备了一整套的天文仪器,都是当时最精密和先进的。一时看来,正大光明殿好象是一个欧洲高科技展览馆。但据说乾隆对这些并不感兴趣,说:“这些东西只配给儿童玩。”他不知自己回赠的几件礼品才真是“小儿科”:玉雕、绣花荷包和景泰蓝瓶子。

  乾隆更喜欢从法国弄来的那些能给他的帝国带来荣耀和声色享受的八音盒以及豪华马车。有学者把乾隆皇帝和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法王路易十四列为并世三大君主,三人中间,弘历最纨绔

Rank: 2

最后登录
2006-9-19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9
精华
0
主题
5
帖子
173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4#
发表于 2006-5-26 16:47:00 |只看该作者
正大光明殿

Rank: 2

最后登录
2006-9-19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9
精华
0
主题
5
帖子
173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5#
发表于 2006-5-26 16:47:00 |只看该作者

午门大阅

按赖特提供的文字解释,这幅画面表现的是清文宗道光皇帝每年元旦举行的大阅兵。“大阅”是清代的阅兵仪式。但按礼典不是每年举行,而是“三岁一举”。大阅兵的日子也不是每年元旦,而是当年的秋季,故又称“秋阅”。天聪七年,皇太极在关外举行了清朝第一次大阅兵。占领北京后,为激励满人的征服意志,顺治13年定每三年“大阅”一次。兵事繁忙的时候,阅兵突破三年一次。

  清国的阅兵礼,不在天安门,而是在天安门后的午门。大阅时,皇帝登上午门城楼,奴才们山呼万岁,京城一片鼎沸。这是京城八旗将士唯一能见到皇上的机会。

19世纪的欧洲人,已经看到天朝大国的虚弱。赖特在行文中写到:描有龙、虎、猛兽形状的八旗旗号和制服看起来威猛,而实际上这支军队毫无战斗力。北京城里的八旗军平时根本没有任务,天下太平,家居京城的满族士兵们做生意、抽大烟、听大戏、养鹦鹉、生一大群孩子,都听任自便。北京朝廷已经剩下了一副空架子,被英国人一眼看穿 !

Rank: 2

最后登录
2006-9-19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9
精华
0
主题
5
帖子
173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6#
发表于 2006-5-26 16:48:00 |只看该作者
午门大阅

Rank: 2

最后登录
2006-9-19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9
精华
0
主题
5
帖子
173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7#
发表于 2006-5-26 16:48:00 |只看该作者

官府宴席

1693年,英国国王曾经请一位在欧洲访问的来自南京的**耶酥会士沈福宗,到自己的宫廷表演**的餐桌礼仪,观察**人如何使用筷子,如何布置餐桌,如何使用成套的瓷器。英国使节和商人们来到清国,在各地受到总督、巡抚们的招待。丰盛的宴席让他们对**饮食有了体验。有机会见识正宗的**宴席,他们做了详细的记录:官吏的住宅比起普通人家的房子,就像艺术家的工作室。这些人因为知识特权受到公众的尊重。他们厅堂里陈列着小饰件,也同时表明他们生活的高质量。餐厅里的家具和其他房间里的一样,都非常值钱,精美异常。墙上和天花板上总是调梁画栋,装饰着美丽的图案,还悬挂着许多漂亮的彩纸饰物。桌子的四脚都经过雕刻。中间放着花瓶,有瓷的、玻璃的、银制的,里面盛装着鲜花和香料。花瓶四周的桌面留给尊贵的客人置放餐具。在亚洲其他地方很少使用的椅子**家庭普遍使用。主人总是坐在餐桌的一端,他的位置要用一只矮垫子,垫得比其他客人的位置高一些,而不象欧洲那样,主人随便坐在客人中间。

  这幅西方人绘的“官府宴饮图”,对当时英国人感性地了解**饮食文化很有意义。欧洲的烹调水平长期停滞在烧烤阶段。中世纪以后经济的富足,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表现在饮食上。文明的英国人曾笑话殖民地的人民不懂规矩。但是他们知道,**人早就有饮食文明。19世纪的时候,欧洲人已觉得**餐桌礼仪十分先进。但他们不能接受**人把猫、狗、蛇、鼠当作美味来烹调的习惯。另外,当时欧洲人已经开始在餐桌上用餐布、餐巾和手巾。这个卫生习惯**则没有。

Rank: 2

最后登录
2006-9-19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9
精华
0
主题
5
帖子
173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8#
发表于 2006-5-26 16:49:00 |只看该作者

官府宴席


Rank: 2

最后登录
2006-9-19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9
精华
0
主题
5
帖子
173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9#
发表于 2006-5-26 16:50:00 |只看该作者

北京灯笼店

阿罗姆的画册出版前不久,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角举行过一次**灯笼展览。赖特在介绍这幅作品之时,回顾了当年轰动全伦敦的展览。那是一只从**运来,只偶尔在大典上使用的华丽灯笼,集雕刻、镀金、丝绸、刺绣和流苏工艺之大全的杰作。

  灯笼制作是**城市经济中一项重要行业,除了是工艺品外,也是百姓的日常用品。乾隆年间,民间生活标准较后来为高。18世纪的**人的生活质量高于战乱频繁的19、20世纪,家家户户都挂得起灯笼,还一般都会在其上作些装饰。那时**还没有像欧洲城市那样建立城市公共照明系统,官府要求行人晚上出行都要用灯笼。黑灯而行,更夫可以指为盗贼,加以逮捕。官府甚至要求在每个灯笼上写上主人的姓名住址,以备巡捕核查。在有些易于滋事的场合,还要求悬挂上统一制作的“官灯”,严加看管照顾。

  画中北京城里的灯笼店,正是生意很好的全盛时期。各种款式、方圆各异的灯笼皆备,工匠在灯笼的绢布面子上描龙绘凤,掌柜在给挑剔的顾客的灯笼上加上窜珠,梁上悬挂的龙头和鲤鱼,都是为元宵节耍灯而制作的。从灯笼店看清代社会的城市生活,富裕、恬静和悠闲可见一斑。古代罗马和雅典也用过灯笼,但欧洲未围绕其形成一套习俗

Rank: 2

最后登录
2006-9-19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3-29
精华
0
主题
5
帖子
173

个人文集  个人精华

10#
发表于 2006-5-26 16:50:00 |只看该作者
北京灯笼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点击QQ群:229222477 中国影像网深圳群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