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的布光艺术
对于电视艺术来讲,光线,是它的灵魂,光线直接参与了初创阶段的文学构思、画面设想、光线设计和主创阶段的形象造型、环境再现、气氛烘托等艺术创作的全部过程。在众多艺术之中,电视是借助于光的作用与手段实现艺术形象塑造的典型。光线成了它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媒介、条件和重要工具。在当今社会,光与艺术更有着“鱼水之情”。 摄像艺术是靠画面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叙述事件和故事、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传达作者主观情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摄像的布光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灯具就象是画家手中的画笔雕刻家手中的刀一样,笔者可根据拍摄内容的需要,利用手中的灯具打出各种光线进行创作,表达导演对节目的理解、主题的感受和通过不同的光线抒发感情。 在布光设计中,对画面的处理,有着多种方法,笔者在多年实践工作中总结出要在平面上突破二维空间的限制,塑造真实的三维空间。也就是说,要画面的平面结构为视觉上的立体结构,表达深远的空间感、纵深感,描述物体的立体形状,表达物体的表面结构及质感,主要有以下布光方法: 平光法:这种方法是把人的注意力引向灯光照射实体的轮廓,表现色彩和细节,但是不突出主体的立体形态,从而造成一种平淡的二度空间效果,用平板的、明暗对比相对微弱的照明和少量的逆光就能达到这种效果,尽可能消除阴影。
剪影法:这种方法目的为了表现物体的轮廓,主体安置于明亮的背景前,其本 身基本上不布光。把主体的色彩、影调、表面结构和表面造型完全隐于人的视觉之 外。
对比法:控制着灯光色调的层次、各平面的亮度,显示出一定的阴影,突出主 体主体感和深度感,造成一定的明暗对比。这种方法是最常见的画面风格,具有一 种引人注意的,富于感染力的力量。 为了使画面的效果有力度有生气,根据不同的拍摄需要,对场面的色调突出部 分也有不同的要求。使人联想到夜晚,阴险的画面,常使用以较小面积的淡色调变 化作衬托,而使黑色调区占主要优势的极低调灯光布局来布置画面。若以白色和淡 淡的灰色占主要优势,则使人联想到愉快、喜庆的效果。面对画面的布光处理方法, 一是采用全面照明的方式:这种布光方式使整个表演区域都处在泛光照明之下,突 出关心的是事情的能见度。这种布光方法象平光布光一样不分明暗,出现结果也可 能把主体同其它环境区分开来,还可能使各个平面混为一体。它靠的是色彩和色调 的变化,以及表面细节来表现画面内容。二是采用整体布光方式:这种方式应注意 正面光的同时,为达到更加完整和清晰的目的,增加整个场景的层次,要精心安排 逆光和侧光的布光,并要注意与正面光平衡,而效果是非写实的平衡。
如何通过自身的工作实践,学习借鉴其他的先进经验,掌握运用好布光技巧使 灯光技术尽快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满足拍摄的需要,我认为应从理论与实践结合 上重点处理好五个基本点。 一是明确布光的目的性。要依据编导对节目的要求和摄像镜头组接的需要调整 灯光。 二是注重灯光的效果性。既要烘托画面气氛,更要在色光及情调上与节目内容 的要求相一致。 三是布设灯具的合理性。灯具的位置、角度、方向、亮度都要有利于反映景物 的真实感。 四是把握布光的程序性。原则上大场面先布场景光,后布主光。小场面先布主 光,后调整背景光。 五是试录时检查用光的完整性。避免或消除阴影,景物遮光,光线交叉重叠, 阴影区人为扩大等效果的产生和出现。
另外,日出日落时刻,明亮的直射阳光失去了耀眼的光芒,不仅亮度降低,色 温也降低了,蓝色的天空散射光却加强,景物受光面呈现出金色的暖调,背光面却 呈现出蓝色调,画面有良好的寒暖对比,色彩丰富,这时期光线短促,光效复杂多 变,转瞬即逝,日落和黄昏时间是电视节目制作中拍摄夜景的"黄金时间",是渲染 气氛的最佳时机。 摄像的布光,是影、视、舞台各种表演的重要的环节。做为灯光设计者,必须 把自己置身于观众之中,从观众的角度来审查自己的创作,考虑自己的工作成果是 不是让观众接受。灯光设计中的每一个造型,渲染和变化能不能得到观众的理解。 光色画面的美与不美,有没有意境都要站在观众的立场上衡量,这样才能把布光的 艺术感染力充分表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