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是个包袱 文/朱野,图片提供/湖州卡门视觉摄影机构,摄影/波波,化妆/严锡龙 许多摄影师都把个性当成立足的根本,这固然没错,但过分强调个性,也可能因此给自己背了个不轻不重的包袱。即便你的“体格”十分强壮,但走得日子久了.难免也会拖累自己前进的脚步。
从宣传的角度,强调“个性婚纱照”很有效果,至少这是吸引时尚男女的一个好噱头,但摄形师自己千万不要对此深信不疑,那就是被自己给忽悠了。一心想着拍摄“个性婚纱照”往往束绮了手脚,憋出满头白毛汗.拍出不伦不类的怪异形像。客人不买账时,自己倒觉得好冤枉.直正的个性其实不用刻意.而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个性”这两个字.说给别人听就行了.不需要住在自己脑子里它会把灵感挤跑的.不如把“个性”这个包袱扔给镜头前的人,让他们去发挥好了.给他们自信.给他们充分表现的自由和空间,自己则轻装上阵.仅仅是端起相机准确地按下快门而已。 说到底“个性婚纱照”表现的是客人的个性,而不是你摄形师的。如果真的表现好了,最终的形像也许反而体现了你的摄影个性.这样产生的照片.虽然目的本来是赚钱,结果倒很可能是一张真正的富有个性的创作.——听起来似乎很绕圈子,不过的确是一个很简单的通理. 其实看一下摄影史.有多少传世的名作,原本不都是商业片吗,我们今天觉得他们个性十足但在拍摄当时.只是为了完成一次商业操作而已——当然是非常严谨,非常用心地完成,商业人像关键的一点就是作为摄影师要让被摄者产生一种信心,不论他们在镜头前怎么折腾,你都能把他们最美的瞬间拍下来,而且后期很牛,可以修饰的完美无缺。这种信心不是靠吹出来的.要靠真功夫。归纳一下.无非修炼三种内功 ,一,摄影和制作水平.二,艺术和流行信息的搜集:三沟通能力.最后还是归结到一点上,个性其实是不值得信赖的,市场最终认可的是这层包装之下的真内容。武汉影天下摄影公司的摄影人经过市场的实践提出如下的思考: 当传统影楼林立.渐渐趁于饱和的这个时代.全外景个性婚妙摄影应运而生。目前看来,这类工作室大有雨后春笋之势,但在一片繁荣景象中,有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一、技术。我们的技术是否真如我们的宣传一样,属实,强大? 二、我们的经营以及运营实力是否到达我们客户群的期望值? 三,我们产品是否真正的有利于传统婚纱影楼的产品(创意性,独特性.前瞻性各个方面)? 四,我们的服务是否真正做了”一对一”的全程沟通.真正实现”边玩边拍”的理想境界? … … 答案似乎很明显。当客人在所谓的工作室里.穿着与传统影楼一样的服装,拿着传统影楼一样的产品,只不是换个地方拍摄而已,我们真要认真的考虑一下我们的未来了—— 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正像个性往往变成一个包袱一样,外景的流行也让很多工作室着实兴奋了一把.但在实际操作中才发现并不是外景本身能让影楼脱胎换骨,那些因外景而发展起来的公司,其成功的秘密并不在”外景”这种方式.而在于其具体的操作手法和细节。 当我们急着转型上外景.急着在照片里秀”个性“的时候,也许我们忘了我们的技术还不足以用好大光圈( 那叫一个虚啊!) .我们的”个性”在别人看来也许只是另一种幼稚而已。浙江湖州的卡门视觉摄影机构,在商业拍摄过程中也有心得: … … 在我们店的消费群体中,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是90 年代出生的,她们平常的谈论话题就是:" QQ 空间里什么超个性的照片”, “韩国的这个那个明星怎样怎样”,等等,可能有些我听都没有听过的,别说去贴近他们了。我们一直感觉自己的照片已经很网络,很有韩味了,可是当看到这些客人自己做的所谓“DIY”照片,让我们很惊讶,很震动:这些照片虽然谈不上什么摄影技术,谈不上什么光影,但是很新鲜,很特别.于是我们想:商业人像摄影已经发展到这个年代了 ,应该已经不只是追求发光位置,追求黑,白,灰这些数据了吧.而应该是以更好的把握时尚,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主—— 可见.即便是摄影本身.也可能拖了你的后腿,假如你不及时更新自己对摄影的理解,那就不如远离这个市场,去参加一个沙龙什么的.用闲钱供养自己的这点业余爱好吧! 前一阵子举行的一次婚纱行业论坛上,一位知名的影楼老板告诫大家:如果你的公司只有十个人.那你不要去学大影楼,搞什么团队建设.这么几个人根本用不着什么管理系统.老板带着大伙儿干就行了。舍本逐末去研究团队.而放任下边人自由散漫.岂不可笑可悲?没有不失败的。 这话太直白.不过的确是经验之谈.足以让我们清醒一下,知道自己眼前的任务到底是什么。摄影也好.经营也好,无不存在类似的误区,因为追逐一些满天飞的概念.反倒把本来应做的事情荒废了。 个性,外景,摄影艺术,团队……丢掉所有这些乱七八糟的包袱,轻装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