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震
伴随着影楼行业的发展.数码后期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当今的数码后期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在一定意义上制约了后期的发展,将后期带入了模式化的工作状态中.从而使很多人陷入了以技术为主的深渊。这期我们针对影楼后期提出了几点问题.由笔者黄震做一个解答。
(一)
问:很多影楼对抠图很重视,不管什么样的片子都要先将人物抠出来,这点你认为是否正确? 答:本来觉得这个问题蛮搞笑的.因为照片本身是包含背景的(局部特写除外). 如果照片拍好后都要抠底的话.那么摄影师拍的时候干脆拍单色背景好了。但是日前花了一个月左右时间到北方地区游学了一遭.发现这个问题却是具备现实的意义.因为很多地方的客人就是要求所有照片都要抠底的。
总的来讲.抠底就是为了换底.但是换底哪怕到了天衣无缝不露痕迹的地步.其实这个背景还是假的,这一点至少摄影师跟客人双方都是知道的.因此我认为抠不抠底.换不换背景都要取决于是否对增强照片的视觉效果和整张照片的氛围有帮助,如果能达到这种效果,那么用什么技术都可以了。而所谓的高手并不在于怎么把底抠的丝毫不差.而是怎么合理应用技术.就是说区分什么时候需要抠底什么时候不需要,这才是首要的关键问题。 不过如果是客人事先就要求换底的话,建议摄影师在拍的时候用白背景,而且背景要用灯打亮(越亮越好),布光分布要均匀。这样可以给后期带来方便。
(二) 问:摄影师和化妆师是否该配合后期设计? 答:这次在北方也正好有个老师跟我说起关于这个问题的事,她说她们店里的摄影师拍照时经常构图要三面切(有时甚至四面切).然后店里做设计的纷纷抱怨.不过这只是常见的沟通不流畅的问题,应该还是很容易解决的。而大凡影楼里的这两个角色通常不会是同一个人,因此互相之间的沟通和配合就极为重要了。例如上一个问题中谈到要抠底的照片最好用白背景也是要求摄影师配合后期的一个例子.否则将极大地降低后期的工作效率。
至干化妆师如何适应数码相机的特性而改变一些化妆习惯,我想《人像摄影》中已经刊登过多篇文章讲述相关问题,在此也就不拾人牙慧了。但是数码相机的使用造成了一个极大的误区就是从门市开始,到化妆师.摄影师都认为什么东西在后期都是可以修的,这种概念是极其危害整个影楼操作流程的.因为有些东西是修不掉的或很难修的(譬如在人物眼睛上或附近的区域),即使有些问题比较容易修正.但至少也要花费后期人员的工作时间。长此以往,一些化妆师和摄影师就会养成不良习惯,工作不仔细,活干得不精致.然后造成整个公司流程不畅,工作效率低下.还很容易造成客人的投诉.进而影响公司的声誉。而对化妆师和摄影师本人来讲长期养成这种依赖后期的习惯后,将会使自己技术遭到退步。 因此,于公于私来讲,化妆师和摄影师跟后期的配合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保持整个团队的合作性,才会制造出良好的产品来,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
(三)
问:磨皮在影楼后期中是很常用的,你认为应该怎么去理解和使用磨皮?答网上关于磨皮的教程很多.这项技术可能满足了某些客人的心理,但是对于大多数传统的摄影师和客人来讲,磨皮是把双刃剑.对于一些比较写意而拍摄时加柔的相片而宫.磨皮是种相得益彰的技术.但是大多数的照片还是以写实为主的.因此把人物的皮肤修成跟鸡蛋皮一样实在是有点压迫视觉坤经的,而且很多后期工作人员可能素描功底不扎实.忽视了人体的结构和光源的方向.要不把照片修成跟一张纸一样.要不就是跟没有起伏的玻璃球一样,总体来讲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虚假。因此关于这个问题,请参考笔者在《 人像摄影》2005年1 月号里所著的相关文字里讲的修片的原则.应该有所区分。
(四)
问:商业化的前提下,如何提高速度和设计水平? 答:提高速度,首要得避免不必要的损耗.譬如第一个问题讲的不顾一切的抠底.然后是摄影师化妆师等包括门市,后期人员之间的配合问题。至于如何提高设计水平.
笔者始终认为需要长期的积累.所谓厚积而薄发.平时需要多看一些相关的杂志.网页,以及有关的美学.文史.娱乐知识.最重要的是了解客人的消费心理等等。 |